官方咨询热线:4001-666-001 国际业务免费咨询电话:010-50959845

“护航三江发展·法筑丝路新程”涉外法治工作培训暨研讨推进会圆满举行

  • 浏览:267
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涉外法治工作重要论述,推动宜宾市涉外商贸和涉外法治长足发展,主动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和“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5月7日下午,“护航三江发展·法筑丝路新程”涉外法治工作培训暨研讨推进会在宜宾鲁能皇冠假日酒店五楼会议厅隆重启幕。本次会议深度整合政企学研资源,推动川渝涉外法治能力建设与产业国际化布局深度融合,以专业化、场景化的法律服务生态赋能企业应对跨境挑战,为“丝路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可复制的法治范式。

本次会议由中共宜宾市委政法委员会与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联合主办,宜宾市法学会、宜宾市司法局、宜宾市商务局、宜宾市工商联、北京市京师律师事务所共同支持,宜宾三江中心法务区、宜宾市律师协会、四川省应对贸易摩擦工作站、宜宾市法学会涉外法治研究会、北京市京师(宜宾)律师事务所、四川竹都律师事务所共同承办。

四川省法学会副会长、西南财经大学教授 唐稷尧

宜宾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秘书长、市法学会会长 刘晓卫

宜宾市政府副市长、叙州区委书记 黄修国

宜宾市中级人民法院院长 欧阳丹东

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院长 梁迎修

四川省法学会党组成员、秘书长 邓一村

宜宾市委政法委二级巡视员、市法学会常务副会长 张林

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副院长 袁治杰

宜宾市委政法委常务副书记 代金里

宜宾市司法局局长 杨国庆 

宜宾市商务局局长 晓莉

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教授 廖诗评

华东政法大学涉外法治研究院副院长 于明

四川大学法学院教授 王竹

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涉外法治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市京师律师事务所创始人、终身名誉主任 黄振中

北京市京师律师事务所分所管委会主任 邵雷雷

宜宾市直有关部门、市律师协会、市法学会理事成员单位、在宜高校、直属研究会、涉外法治研究会、商会、京师律所等150余家单位230余名专家学者、相关行业人员参加会议。

开幕式

宜宾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秘书长、市法学会会长刘晓卫

宜宾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秘书长、市法学会会长刘晓卫在致辞中表示,非常期待和与会人员在三个方面深化合作、共谋发展。一是共商规则对接机制。聚焦企业“走出去”面临的国际贸易摩擦、跨境知识产权保护、海外企业合规等问题,分享成功经验,共谋破解之策。二是共建服务保障平台。构建区域涉外法律协作机制,依托宜宾三江中心法务区,搭建“政产学研用”一体化涉外法治服务平台,推动建立集“法律咨询、风险评估、纠纷解决”于一体、具有宜宾特色的涉外法治服务综合体。三是共育法治人才梯队。通过深化校地、校企合作创新涉外法治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更多具有国际视野的本土涉外法治人才队伍,产出更多高质量的涉外法治智库成果。

▲四川省法学会副会长、西南财经大学教授唐稷尧

四川省法学会副会长、西南财经大学教授唐稷尧指出,宜宾作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南翼核心城市,近年来对外开放的水平越来越高、与国际市场的联系越来越密切,涉外法治事务的领域不断拓展。要切实提升政治站位,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涉外法治工作的系列重要论述精神,深刻认识到做好涉外法治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省委的决策部署上来。要深化天府中央法务区、三江中心法务区协同发展,辐射带动各类核心法务资源和泛法务资源加速聚集,持续健全宜宾三江中心法务区“一中心多片区”协同运行体系,全面拓展“智慧法务”平台服务功能,将法务区打造成为服务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发展战略的高质量法律服务聚集地。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探索建立涉外法治人才“引、育、留、用”一体化工作机制,加强与北京师范大学等高校合作,加快培养一批理论和实务型专业人才,补齐补强涉外法治人才队伍薄弱的短板。

▲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院长梁迎修

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院长梁迎修详细介绍了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的人才培养机制、规模建设、师资力量以及涉外法治研究中心概况,并表示,宜宾是长江经济带和一带一路倡议交汇的关键节点,在此举办涉外法治工作培训暨研讨推进会,既是项目合作服务国家战略的创新实践,也是法学界对时代命题的主动担当。希望通过本次研讨能够实现三个深度融合:一是将国内法前沿研究与宜宾涉外法治需求深度融合,重点围绕护航企业出海、跨境合规等领域进行研讨;二是将人才培养与实务场景深度融合,携手共同培养涉外法治人才;三是法治创新与区域发展战略深度融合,助力构建法治化营商环境,在服务国家高水平对外开放过程中彰显法治的力量。

▲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涉外法治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市京师律师事务所创始人、终身誉主任黄振中

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涉外法治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市京师律师事务所创始人、终身誉主任黄振中表示,在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深入推进的背景下,京师律所将以专业优势为桥梁,深度融入宜宾区域法治建设。他指出,涉外领域工作应重点聚焦三大方向:一是细化涉外法治领域分工,提升专业化服务水平;二是统筹协调国内立法、执法、司法与涉外法治研究,形成系统化工作格局;三是强化法治人才培养,储备涉外新生力量。同时他依托京师律所三十年发展经验,详细介绍了京师律所未来三年建设规划,特别强调了打造高素质涉外法治人才队伍的举措。最后他强调,希望京师律所与宜宾市政府、法学界及当地律所深化合作,共同推动涉外法治建设取得实质性成果,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法治保障。

揭牌仪式

▲揭牌仪式

在揭牌仪式上,宜宾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秘书长,市法学会会长刘晓卫,四川时代新能源有限公司工会主席、行政经理段建花共同为宜宾市涉外法治实践研究(四川时代)基地揭牌。

宜宾市政府副市长、叙州区委书记黄修国,宜宾市新兴产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彬为宜宾市涉外法治实践研究(宜宾新兴产业投资)基地揭牌。

宜宾市中级人民法院院长欧阳丹东,宜宾市大数据公司董事长、宜宾凯翼汽车董事隆兴银共同为宜宾市涉外法治实践研究(宜宾凯翼汽车)基地揭牌。

题培训

▲宜宾市中级人民法院院长欧阳丹东

专题培训环节由宜宾市中级人民法院院长欧阳丹东主持。

▲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副院长袁治杰

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副院长袁治杰作《企业对外投资经营常见法律风险》专题培训。他从全球化背景下企业“走出去”的现实挑战出发,逐一讲述了合规风险、劳动合同风险、知识产权风险、税务与外汇风险、制裁与出口管制风险、公司治理与控制权风险的形成原因、主要类型与典型案例,通过“理论+案例+实务”三维视角,深度解析全球化背景下企业“走出去”的合规航道与风险暗礁,并通过多起典型案例,构建起一套完整的海外经营法律风险识别与防控体系,为企业全球化发展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合规指引。

▲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教授廖诗评

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教授廖诗评作《中国及其企业海外被诉法律风险与应对》专题培训。他系统分析了企业面临的执法风险,包括他国执法风险、本国执法风险以及党内调查等重要概念,并结合两项成功案例进行了深入解读。在诉讼和仲裁风险环节,详细讲解了他国诉讼风险、本国诉讼风险、国际(商事)仲裁以及作为维权手段的投资仲裁等关键内容,特别分享了中国大陆投资者作为申请人的典型案例,以及中国港澳投资者、中资境外企业作为申请人的代表性案件。最后,主讲人立足中国企业走出去的现实需求,深入分析了当前地缘政治因素的变化趋势,并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法律应对建议。整场培训内容详实,案例丰富,为企业防范海外法律风险提供了专业指导。

▲北京市京师律师事务所分所管理委员会主任邵雷雷

北京市京师律师事务所分所管理委员会主任邵雷雷在《四川企业海外发债与上市可行性分析》专题培训中深入分析了国内融资环境现状,指出银行贷款收紧、A股上市门槛提高以及城投债政策收紧等现实挑战,同时详细阐述了海外融资的独特优势,包括注册制便利、资金规模灵活、品牌国际化以及汇率对冲等功能。此外,他重点解读了当前海外发债与上市的市场现状,通过详实的数据展示了中资企业海外发债的规模与最新趋势,深入剖析了海外融资面临的主要挑战,并特别强调了长期战略规划的重要性,为企业量身定制了分阶段实施的国际化融资方案。

▲宜宾丝丽雅进出口公司总经理张光文

宜宾丝丽雅进出口公司总经理张光文在《国际贸易摩擦应对》专题培训中阐述了国际贸易摩擦的应对之道。他首先从定义与成因入手,深入剖析了当前国际贸易摩擦的四大类型:关税壁垒、非关税壁垒、服务贸易壁垒和投资壁垒。针对这些挑战,他提出了全方位的应对策略体系,包括加强立法建设、调整经济结构、强化人才培养、构建贸易摩擦预警机制以及主动应对措施等。此外,他详细介绍了丝丽雅集团在国际贸易摩擦中的应对历程,分享了企业在应对过程中积累的宝贵经验和显著成效,为企业提供了可借鉴的应对模板,展现了本土企业在国际贸易舞台上的韧性与智慧。

研讨交流

▲宜宾市司法局局长杨国庆

研讨交流环节由宜宾市司法局局长杨国庆主持。

“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涉外法务”专项课题结项研讨中,优秀论文获得者罗娟徐超分别围绕《“双碳”战略下动力电池回收利用的法律规范研究》《动力电池国际贸易和市场准入困局与破局的实践研究》作主题发言。

▲优秀论文获得者罗娟

在《“双碳”战略下动力电池回收利用的法律规范研究》中,罗娟女士深入阐述了该项研究的重要意义:通过完善法律体系促进资源高效利用、保护生态平衡、加速技术创新,最终实现法律体系的自我完善与创新。研究采用“问题揭示-理论分析-经验借鉴-规范路径”的系统性思路,提出了三大规范路径:一是加快制定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专项法律法规;二是构建多方协同机制,联合推动产业发展;三是强化动力电池回收利用全流程监管力度。她还特别介绍了西华大学在涉外法治建设方面的创新实践,为动力电池产业的国际化发展提供了法治保障。

▲优秀论文获得者徐超

在《动力电池国际贸易和市场准入困局与破局的实践研究》中,徐超女士深入剖析了当前动力电池产业发展的双重挑战:对外面临全球竞争加剧带来的贸易规制、市场壁垒和国际争端;对内遭遇原材料供应、能源消耗、物流运输和技术路线选择等发展瓶颈。针对这一复杂局面,她创新性从宜宾动力电池产业实际出发,提出五大破局之策:一是优化国际贸易策略布局,二是构建关键原材料稳定供应链,三是完善全生命周期碳足迹管理体系,四是提升智能化物流运输效能,五是突破电池核心技术路线。这些对策既着眼全球竞争格局,又立足本地产业特色,为宜宾动力电池产业突破发展困局、提升国际竞争力提供了系统化解决方案。

▲四川轻化工大学法学院院长、宜宾市法学会副会长邓中文

▲宜宾学院法学与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市法学会刑法学研究会会长刘廷华

四川轻化工大学法学院院长、宜宾市法学会副会长邓中文、宜宾学院法学与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市法学会刑法学研究会会长刘廷华在点评中指出,两项研究紧扣动力电池贸易在涉外法治实践中的痛点,为动力电池产业全球化布局提供了系统性法律解决方案,希望此次研究能够进一步推动新能源领域“法律智慧出海”与“产业标准协同”双向赋能,为宜宾打造“中国动力电池之都”注入法治动能。

 

▲研讨交流环节

 
涉外法治前沿课题研讨交流由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副院长袁治杰主持。

“涉外法治前沿课题研讨交流”环节中,京师浩然前海联营所执行主任王昉,京师律所国际合作委员会中亚区域业务中心主任李豪,宜宾仲裁委员会事务中心主任段鸿,宜宾市新兴产业投资集团法务部副部长、市法学会涉外法治研究会常务理事曾巧聚焦“企业‘走出去’投资与运营风险防控体系建设”核心议题展开研讨。各位嘉宾表示,当前全球经贸规则正处于深度调整与重构的关键时期,应积极构建“政产学研用”协同平台,为企业海外投资进行科学精准的法律指引,强化跨境法律数据库建设与国际争端解决机制对接;同时深化区域涉外法治协作,助力企业提升ESG合规能力与知识产权全球布局效率,为宜宾打造内陆开放高地提供更具适配性的法治方案。

随后,四川大学法学院教授王竹,华东政法大学涉外法治研究院副院长于明,四川轻化工大学法学院教授、宜宾市法学会白酒知识产权法学研究会会长郭五林,京师宜宾律所主任罗丽娜共同聚焦“涉外法治人才培养与川渝协作”,围绕高校课程体系革新、律师国际化能力提升及校企联合实训机制优化等核心议题展开深度对话。大家一致认为,当前涉外法治人才存在国际视野不足、实践能力断层等问题,亟需以川渝协同为支点,构建“学科交叉+产教融合”的创新培养模式,深化校地、校企协作,建立跨区域涉外法治人才库与案例共享平台,助力律师队伍国际化转型。同时积极联合川渝两地法学会、高校及律所,为川渝共建内陆开放高地输送兼具专业素养与实战能力的复合型法治人才。

闭幕式

▲宜宾市委政法委二级巡视员、市法学会常务副会长张林

宜宾市委政法委二级巡视员、市法学会常务副会长张林在闭幕致辞中指出,本次研讨会以“法治协同赋能开放发展”为主线,通过专题研讨与实战培训双轨推进,系统构建涉外法治工作创新框架。与会专家学者聚焦多个前沿领域,提出“规则衔接+风险防控”的治理路径,为破解跨境投资合规风险、跨境数据规则冲突等难题提供了制度型解决方案。他指出,宜宾将以常态化协作平台为载体,深化“政产学研用”协同联动,强化涉外法治人才培养与智库成果转化,推动“法律咨询-风险评估-纠纷解决”全链条服务模式落地,以高水平法治保障护航“一带一路”节点城市建设,为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贡献宜宾实践样本。

本次“护航三江发展·法筑丝路新程”涉外法治工作培训暨研讨推进会通过专题研讨、跨区域协作机制建设及全链条解决方案输出,系统性构建了“规则衔接+生态共建”的法治协同框架。京师律所将以此次会议为契机,持续深化全球服务网络布局,加速构建覆盖“规则输出-人才培养-案例共享”的协同机制,强化与高校、企业的双向实训合作,并依托国际协作平台输出“中国方案”,为区域经济开放贡献更具韧性的法律服务智慧!

相关律师

single-newsinfo.php

请您留言

北京市京师律师事务所4001-666-001

提交